出汗是正常的生理現象,但有些人在恆溫和靜態情況下仍大量出汗,這種出汗異常的情形,中醫稱之為多汗症。

門診發現,多汗症也有小學時就發現,青春期表現更為明顯,其中最困擾的就是出現在手掌、腋下、腳掌的多汗狀況。年輕人情緒不易控制、易緊張、不安、害羞、恐懼等,出汗會更為厲害;心情越焦慮、出汗量就越多,造成惡性循環。

以中醫的角度來看,汗為心之液,而心主血,因有「汗血同源」的說法,若出汗過多,會耗氣也會傷及津液而損及心血,導致抵抗力減低,不可不慎。

根據中醫學說,一般分為六汗,也即是出汗原因。

一、自汗:凡不是因勞動、炎熱等因素而致全身性出汗,稱為自汗,常伴有精神不振、腰膝痠軟無力、食欲差、怕冷、頻尿、容易感冒等症狀。中醫認為這是氣虛、陽虛的表現,身體不自覺地流汗,常發生在吃過多抗生素或發汗劑而產生的體虛表弱患者。

二、盜汗:以夜間入睡後汗出,只要一醒來汗就停止為特徵,一般屬於陰虛內熱體質,常伴有低熱、兩顴潮紅、口乾咽燥、失眠手心發熱等症狀,尤其容易發生於更年期婦女及肺結核患者。

三、黃汗:汗黏,汗色變黃,易使衣服黃染,多屬溼熱體質,常伴有煩躁、口苦、面赤、小便黃且量少等症狀。多因大汗後冷水沖浴,導致汗液疏泄失常,汗出尿素等含量增多所致。

四、手足多汗:心情緊張時常會手腳出汗,另外,脾胃溼熱、氣虛或腎虛、也常會造成兩手潮濕和冰冷。

五、頭汗:以頭面部出汗為多,肝胃有熱及氣虛所致。若併有四肢發冷、胸悶呼吸困難,多為陽氣虛。重病患者若突然額頭大汗,則是病危警告。

六、脫汗:汗出如珠、冷汗不止,這是氣散虛極的表現,中醫學上稱為「絕汗」,是病危的表現,需加注意。

中醫認為多汗症發生的原因是陰陽失調、腠理不固、營衛失和,以致汗液外泄失常,無法固澀毛孔所造成,因此,治療以補氣、固表、滋陰、降火的藥物為主。

臨床發現,中醫典籍「臨床醫案醫方」的中藥配方「止汗湯」,具有益氣固表、養血補心、滋陰降火及清化溼熱的作用,可消除造成毛孔鬆弛病徵,免除汗水淋漓之苦。

除了方劑治療外,患者可以在平時多做一些預防的調理,如適當運動,尤其是游泳,可以強化體質與免疫力;忌食烤炸、辛辣、高熱量如巧克力等食物,以免上火,更容易出汗;汗濕衣服之後,就要立刻擦拭更衣,未更衣之前並應避免直接吹到風,以免受寒、感冒;正確使用中藥改善多汗的體質,切忌盲目進補,以免越補出汗越多。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el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